2012.11.27 符贵兴:如何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惑

  

如何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惑


符贵兴


  新能源汽车是我们提升汽车产业安全、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但实施的进展情况依然让人困惑。据中汽协统计,今年1至9月,国内主要乘用车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6982辆,其中纯电动车3009辆,混合动力车3973辆。新能源汽车销售低迷无疑极大地挫伤了行业信心。


  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热火朝天,势头强劲。那为什么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下,中国市场却依然萧条?电动汽车真的没有前途吗?


  价格曾经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但如果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补贴算进去,价格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认知误区。包括消费者、汽车企业、政府部门等对新能源汽车的误解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安全性,一项随机调查显示,5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电动汽车,而在了解的受访者中80%以上的人认为电动汽车不安全,电池会爆炸。


  其二,技术瓶颈。尽管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已经可以满足产业化的要求,但和发展了100多年的燃油汽车相比,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和国外相比,无论整车还是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方面都存在不少差距,这是造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迟缓的客观因素。


  其三,产品缺陷。与技术瓶颈对应的是产品存在一些缺陷,在中国,一些电动汽车产品粗制滥造,或为争取政策优惠,或为博取媒体关注。比如北京在奥运会期间投放了一批电动公交,在实际运行中,电动公交平均运营成本比一般公交要高出一倍。电池只能用2-3年,去年更换了50组,耗资4000万元,而且新电池与原来的不匹配,又需要改动充电设施。


  其四,政策环境。政策支持的力度看起来很大,但是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地方保护色彩明显。此外,包括充换电设施、维修与售后等用车环境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五,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技术瓶颈对产业发展的阻碍,但遗憾的是我国汽车企业盲从的很多,真正冷静探索的很少。


  针对上述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在政策层面,除了对已出台的政策要扎扎实实落实到位之外,本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


  第一,适当放松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制。我国目前对于汽车生产进行严格准入管制使得现有企业得到保护,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较高,业内汽车企业探索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业外企业虽然对新能源汽车前景看好愿意投入,但因无法获得销售许可而不敢投入,一些已经投入的企业也因为无法销售而陷入困境。因此,给予那些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具有核心技术、产品符合监管要求、市场愿意接受的企业一个合理的出路,是鼓励行业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的重要制度变革。


  第二,针对制约因素推出相应的政策。比如对于认知误区,政府应该资助一些环境公益组织进行相应的宣传与演示,投放公益广告,剖析新能源汽车成功的案例,使得社会公众、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充分认识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化进程。


  第三,探索资金扶持与非资金扶持措施相结合的政策。目前我们在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主要就是资金的补贴,但在国外非资金扶持方式众多。美国加州在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还规定部分特定区域只有新能源汽车能驶入,电动汽车甚至能在堵车的时候使用高承载率汽车专用车道(HOV)等等。这些资金扶持与非资金扶持措施共同作用使得新能源汽车占其新车销售的比例达到20%!我国也应加大非资金扶持的力度,比如规定政府公务用车必须配置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部分限行的城市对新能源汽车不限,新能源汽车车牌不需要摇号等都是有益的探索。


   


  pdf下载:/uploadfile/2013/0506/20130506101718310.pdf


  word下载:/uploadfile/2013/0506/20130506101728406.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