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6 佟东:是什么影响了证券产业的安全运行

  

是什么影响了证券产业的安全运行?


佟东


  我国证券业起步较晚,证券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产生了许多不利于该产业安全运行和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


  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参与程度加深。首先,表现在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在中国证监会鼓励境外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引导下,长期投资机构家数占QFII总数的比例继续上升,到2010年12月底,QFII总数达106家,其中91家QFII已开展投资运作。其次,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市场。到2010年底,先后有37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其中17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再次,外资机构参股中资期货公司。


  风险意识淡薄。我国的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是在惨痛教训的教育下逐步提高的。同国外证券公司相比我们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是十分肤浅和不完善的。事实上,我国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文化意识淡薄,风险管理并未深入人心,风险文化还未成为公司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待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对于出现的风险不能有效的辨别、确认,处理风险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存在问题。每年债券发行数量有限,评级公司之间市场竞争激烈,评级机构的诚信责任、专业性和独立性受到质疑。目前国内市场在甄别债券发行主体信用质量时,并未充分考虑发行主体的基本面因素,评级结果与定价的关联性很弱,不能真正揭示公司债的风险特征。信用评级机制的缺陷反映在市场价格上,是信用利差没有对信用质量的差异做出有效补偿,使投资人在投资某些债券时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


  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角度出发,结合各种不对称现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机制,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证券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内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中介机构、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证券监管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


  政策目标设定不明确。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政府管理经验不足,通常在制定政策时缺乏明确的目标,不能把握政策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真正影响和不能平衡证券市场中各方主体的利益,例如某项政策对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和规范有利,但当前有可能给部分投资者带来损失。


  政策时机选择不对。有时政策是对的,但选择出台的时机不对,也难以发挥作用。在政策的时机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到政策的时滞性。任何一项政策,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发布实施并产生一定效果,都需要一段时间,若管理层在制定政策时没对未来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政策风险。因此,管理层在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上,必须考虑到对时滞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进行有效的分析、合理预期、及时调整,以确保将政策时滞引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政策力度把握不准。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非常敏感。因此在无特殊情况下,不宜对股市采用剧烈的行政或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否则会引起证券市场剧烈波动。事实上证券价格在一个适当的区间内起起伏伏是正常的,中国管理者很多时候不能正确认识证券市场的波动,无法科学地运用政策调控工具,经常对“小问题下猛药”。政策的力度过大既破坏了市场机制基础,又对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非常不利。


  基于以上这些我国证券产业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我国相关研究机构正在坚持不懈地研究证券产业领域的安全问题,并试图建立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和产业安全预警体系,以维护证券产业安全,使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pdf下载:/uploadfile/2013/0506/20130506100039967.pdf


  word下载:/uploadfile/2013/0506/20130506100050364.doc